精品高清久久亚洲人成综合,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中文,国产极品网红精品电影在线,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

新聞動態

然·衰老》:陸軍軍醫大學團隊揭示老年人群新冠感染后的認知變化軌跡,新冠可能加重全球癡呆癥的負擔!

來源:奇點糕 

新冠疫情爆發4年有余,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最新數據,到本月初,全球累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者超7.7億,累積死亡病例超700萬[1]。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本身被討論的越來越少的今天,長新冠相關癥狀,尤其是“腦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的科學研究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

今年年初,都柏林圣三一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持續的全身性炎癥和持久的局部血腦屏障功能障礙是長新冠相關性“腦霧”的主要特征[2]。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最關心的問題肯定是:這認知受損會持續多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沒有可能被逆轉。

近日,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神經內科的研究團隊,在知名期刊《自然·衰老》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對2020年第一波武漢疫情期間感染新冠原始毒株的60歲及以上的幸存者進行長期隨訪,分析了這些幸存者遠期的認知變化情況[3]。他們未感染的配偶作為對照。需要指出的是,該項研究在2022年10月完成末次隨訪,由于2022年12月我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此后人群出現奧密克戎等變異毒株的再次感染,這項研究提供了新冠原始毒株單次感染老年幸存者最長時間的認知功能變化軌跡,使得該研究數據尤為珍貴。

研究顯示,在感染后2.5年,COVID-19老年幸存者中認知障礙的總體發生率為18.04%。認知功能下降主要發生在感染后最初一年內,且以重癥新冠感染幸存者為主,1年后認知下降速度減慢。

在之前的研究中,大坪醫院神經內科的研究團隊就發現,在2020年武漢第一波COVID-19感染者中,幸存的老年人在感染一年后普遍出現認知功能下降[4];而且根據患者知情者的主觀評價,在患者出院后的前6個月中,重癥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幅度最大[5];此外,在感染后6個月和12個月進行的認知能力電話篩查得分比較再次表明,在此期間,重癥患者的認知能力進一步下降的比率更高[4]。

然而,感染者認知能力下降是否會持續更長時間,以及在更長時間內是否可逆,目前仍不確定。搞清楚這些問題,對于了解COVID-19對健康的長期影響至關重要,因此該團隊基于之前研究的同一隊列展開了進一步隨訪,了解感染后2.5年的認知變化情況。

這項隨訪時間長達30個月的研究,納入了1245名COVID-19幸存者和358名未受感染的配偶。總體來看,患者出院30個月之后,重癥患者的認知功能電話問卷40(TICS-40)得分低于非重癥患者和對照組,非重癥患者的TICS-40評分低于對照組受試者。

在COVID-19的老年幸存者中,認知障礙的總體發生率為18.07%;與非重癥患者(39.90% vs 13.69%,P<0.001)和對照組(39.90% vs 14.25%,P<0.001)相比,重癥患者的認知障礙比例更高。具體到癡呆和輕度認知障礙(MCI)來看,與非重癥患者(癡呆:12.5% vs 1.45%,p<0.001;MCI:27.40% vs 12.25%,p<0.001)和對照組(癡呆:12.5% vs 1.40%,p<0.001;MCI:27.40% vs 12.01%,p<0.001)相比,重癥患者疑似癡呆和MCI的比例更高。

與該團隊之前的第一年的隨訪研究結果類似,在本次研究中,他們仍發現與非重癥患者和對照組相比,重癥患者在隨訪第一年的認知能力下降率更高。

不過,在隨后的12到30個月期間,重癥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率低于非重癥患者和對照組;在調整一系列風險因素之后,非重癥患者和未感染對照組的認知能力下降率相當。

在出院后12至30個月期間,重癥患者(30.29%)、非重癥患者(36.93%)和對照組(34.36%)認知能力下降的患者比例相當。在30個月隨訪期間的不同評估中,重癥患者認知能力逐漸下降的比例高于非重癥患者(19.71% vs 8.87%,P<0.001)和未感染對照(19.71% vs 6.98%,P<0.001)。

值得注意的是,與非重癥患者(7.69% vs 1.06%,p<0.001)和未感染對照(7.69% vs 1.12%,p<0.001)相比,重癥患者在12個月至30個月期間認知能力改善的比例更高。然而,重癥患者認知穩定的比例低于非重癥患者(26.44% vs 45.81%,p<0.001)和未感染對照(26.44% vs 53.35%,p<0.001)。

研究團隊還比較了三組受試者在隨訪期間認知狀態轉變的比例。與非重癥患者(22.59% vs 10.03%,p<0.001)和未感染對照(22.59% vs 9.78%,p<0.001)相比,重癥患者的認知狀態從正常(CN)轉為疑似MCI或癡呆,或從疑似MCI轉為癡呆的概率更高。

然而,在6個月至30個月的隨訪期間,他們觀察到,與非重癥患者(5.29% vs 0.29%,p<0.001)和未感染對照(5.29% vs 0.28%,p<0.001)相比,更多的重癥患者在30個月的隨訪期間認知能力得到改善,即認知狀態從疑似MCI或癡呆轉為CN,或從疑似癡呆轉為MCI。不過,與非重癥患者(72.12% vs 89.68%,p<0.001)和未感染對照(72.12% vs 89.94%,p<0.001)相比,重癥患者認知狀態穩定(即認知狀態無轉變)的頻率較低。

他們還分析了影響認知變化的風險因素,研究結果表明,重癥COVID-19(OR,1.89;95% CI,1.10-3.27)、6個月時的認知障礙(OR,1.92;95% CI,1.17-3.14)和高血壓(OR,1.58;95% CI,1.14-2.19)與30個月隨訪期的縱向認知能力下降相關。

重癥COVID-19(OR,2.51;95% CI,1.39-4.55)、6個月時的認知障礙(OR,1.87;95% CI,1.10-3.15)和高血壓(OR,1.47;95% CI,1.03-2.09)也與30個月后認知能力逐漸下降的風險更高相關。此外,在對重癥患者進行亞組分析之后,他們還發現重癥監護與認知能力縱向下降無關。

總的來說,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神經內科研究團隊發起的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對感染COVID-19原始菌株后存活的老年人認知變化軌跡的最長時間觀察。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COVID-19感染可能與老年幸存者的長期認知障礙有關,而且有可能加重未來全球癡呆癥的負擔。同時,該研究也提示新冠感染后部分重癥患者的遠期認知功能下降是可逆的,為尋找未來防控措施的建立提供了依據。

由于新冠感染仍在繼續,研究人員認為亟需揭示COVID-19對遠期認知能力下降的影響機制,并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以降低新冠感染對老年認知功能的危害,減輕未來全球的癡呆負擔。

 

參考文獻:

[1]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

[2] Greene C, Connolly R, Brennan D, et al.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and sustaine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long COVID-associ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at Neurosci. 2024 May;27(5):1019]. Nat Neurosci. 2024;27(3):421-432. doi:10.1038/s41593-024-01576-9

[3] Liu, YH., Wu, QX., Wang, QH. et al. Tracking cognitive trajectories in older survivors of COVID-19 up to 2.5 years post-infection. Nat Aging (2024). doi:10.1038/s43587-024-00667-3

[4] Liu YH, Chen Y, Wang QH, et al. One-Year Trajectory of Cognitive Changes in Older Survivors of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JAMA Neurol. 2022;79(5):509-517. doi:10.1001/jamaneurol.2022.0461

[5] Liu YH, Wang YR, Wang QH, et al. Post-infection cognitive impairments in a cohor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VID-19. Mol Neurodegener. 2021;16(1):48. Published 2021 Jul 19. doi:10.1186/s13024-021-00469-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