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奇點糕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房靜遠教授團隊發(fā)表了一篇研究。利用全基因組篩選,他們鑒定出了一種新的具有促癌作用的具核梭桿菌粘附素RadD。 進一步,他們發(fā)現,RadD通過直接與結直腸癌細胞表面受體CD147結合,激活了PI3K-AKT-NF-κB-MMP9促癌信號通路,最終促進了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此外,臨床樣本分析顯示,結直腸癌組織中高radD表達水平與患者預后不良呈正相關。而阻斷RadD-CD147相互作用能顯著抑制具核梭桿菌與腫瘤組織的黏附,并削弱該致病菌介導的促癌級聯信號通路的激活,減輕了小鼠腸道腫瘤的負擔。 研究發(fā)表在《自然·微生物》上[1]。 為了探究是否存在新的具有促癌作用的具核梭桿菌粘附素,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全基因組轉座子插入篩選技術(讓轉座子隨機插入到具核梭桿菌的基因中,被插入的基因功能會喪失),找到了幾個與結直腸癌細胞結合能力明顯變弱的具核梭桿菌突變株。 有趣的是,這幾個突變株均在radD基因處有轉座子插入,即均存在radD基因的失活。這一結果說明,radD是一個能讓具核梭桿菌粘附到結直腸癌細胞上的關鍵粘附基因。 進一步的實驗表明,RadD不僅在體外促進了結直腸癌細胞的增殖,還在自發(fā)性結直腸癌小鼠模型中促進了結直腸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表現為與野生具核梭桿菌相比,敲除radD后的具核梭桿菌在結直腸腫瘤中的定植減少,小鼠腫瘤體積減小,腫瘤細胞增殖和侵襲能力也顯著下降)。 接下來,研究人員想知道在臨床樣本中,radD與結直腸癌之間的關系,于是研究人員整合了三項已發(fā)表的結腸癌研究中的數據。結果發(fā)現,結直腸癌組織中radD表達水平明顯高于非癌組織。此外,高radD表達水平與結直腸癌患者腫瘤體積、惡性程度以及復發(fā)風險等不良預后呈正相關。 鑒于在既往研究中,具核梭桿菌的粘菌素通常是通過與宿主細胞表面特定受體蛋白結合來促進腫瘤的進展,于是研究人員猜想結直腸癌細胞表面也可能存在一個可以和RadD結合的特定受體。 于是通過免疫共沉等一系列實驗,研究人員確認了結直腸癌細胞表面的CD147就是RadD的主要結合受體。 機制上,研究人員發(fā)現,RadD通過直接與結直腸癌細胞表面受體CD147結合,不僅能讓具核梭桿菌在結直腸癌細胞上定植,同時還能激活PI3K-AKT-NF-κB-MMP9促癌信號通路,進一步促進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最后,研究人員觀察到,利用CD147抗體阻斷RadD與CD147之間的結合,能顯著抑制具核梭桿菌與腫瘤組織的黏附,并削弱該致病菌介導的促癌級聯信號通路的激活,有效減輕了小鼠腸道腫瘤的負擔。 綜上,該研究詳細探討了具核梭桿菌的粘附素RadD在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并指出,RadD與CD147的相互作用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結直腸癌的有效靶點。總之,該研究不僅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未來開發(fā)新型抗癌療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