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物谷 潰瘍性結腸炎(UC)是炎癥性腸?。↖BD)的一種亞型,表現(xiàn)為黏膜炎癥和出血,近年來其全球發(fā)病率上升,尤其在歐洲和北美地區(qū)。UC患者面臨較高的結腸癌風險,病因尚不明確,主要涉及遺傳易感性、環(huán)境因素、免疫失調(diào)和腸道微生物失調(diào)等。治療UC的目標是減輕炎癥和控制癥狀,通常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傳統(tǒng)中醫(yī)藥黃連解毒湯(HLJD)臨床用于治療腹瀉和結腸炎,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其治療機制仍不清楚。 近日,香港理工大學Xiao-Xiao Li研究團隊在Front Immunol發(fā)表了題為Huang Lian Jie Du decoction attenuated colitis via suppressing the macrophage Csf1r/Src pathway and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的研究論文,發(fā)現(xiàn)黃連解毒湯能夠通過抑制巨噬細胞的浸潤、調(diào)節(jié)Csf1r/Src信號通路及其對腸道菌群的調(diào)控,顯著減輕DSS誘導的小鼠慢性結腸炎癥狀,尤其是在高劑量下效果更為顯著,這為黃連解毒湯在炎癥性腸病中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實驗依據(jù)。 實驗采用C57BL/6小鼠,隨機分為5組:正常對照組(NC),HLJD組(2 g/kg,H),DSS誘導結腸炎組(DSS),DSS+HLJD低劑量組(2 g/kg,DHL),DSS+HLJD高劑量組(4 g/kg,DHH)。實驗通過持續(xù)8周的DSS飲用水處理(5天DSS,2天飲用水)誘導小鼠慢性結腸炎,并從第2周開始給予不同劑量的HLJD。實驗結束后,通過定期測量體重、糞便稠度、糞便出血等指標評估疾病活動指數(shù)(DAI),同時進行組織學分析、免疫熒光染色和基因表達檢測。 首先,在體重和結腸長度的變化上,DSS組小鼠在8周實驗期間體重顯著下降,而接受HLJD治療的組,特別是高劑量組(DHH),體重下降趨勢被明顯逆轉(zhuǎn)。具體而言,與正常對照組相比,DSS組小鼠體重增加顯著減少,但低劑量(DHL)和高劑量HLJD組在第5周至第8周期間逐漸恢復了體重增幅。與此同時,DSS組小鼠的結腸長度明顯縮短,而DHL和DHH組的結腸長度得到顯著恢復,尤其是DHH組,接近正常對照組的水平。這表明HLJD可以有效緩解DSS引起的結腸縮短和體重減輕等病理變化,特別是在高劑量時效果更為顯著。 其次,糞便稠度和血便評分也得到了顯著改善。DSS組小鼠從第5周開始糞便稠度急劇增加,表明小鼠糞便變得更加稀薄且難以成型,而在接受HLJD治療的小鼠中,尤其是高劑量組,糞便稠度逐漸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此外,血便評分顯示,DSS組小鼠在第8周時血便評分大幅增加,而DHH組小鼠的血便癥狀得到顯著緩解,表現(xiàn)為血便評分顯著降低。這表明HLJD特別是在高劑量下,對由DSS引發(fā)的腸道出血癥狀具有強有力的抑制作用。 組織病理學分析進一步證實了HLJD的治療效果。DSS組小鼠的結腸組織顯示出顯著的炎癥細胞浸潤,隱窩結構損傷嚴重,黏膜層增厚,表明結腸存在廣泛的組織損傷。然而,接受HLJD治療的小鼠,尤其是DHH組,其結腸組織的炎癥顯著減輕,隱窩結構得以部分恢復。特別是在高劑量組,組織病理評分顯著低于DSS組,表明HLJD對炎癥性腸損傷的恢復具有顯著效果。免疫熒光和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進一步表明,DSS組小鼠結腸中F4/80陽性巨噬細胞顯著增加,表明大量炎癥巨噬細胞浸潤至結腸組織,而DHL和DHH組小鼠的F4/80陽性巨噬細胞數(shù)量顯著減少,尤其是DHH組,這種炎癥細胞的浸潤被大幅抑制。這一現(xiàn)象與HLJD抑制巨噬細胞遷移和浸潤的機制一致,表明HLJD能夠有效抑制結腸中的炎癥反應。 基因表達分析進一步揭示了HLJD的抗炎機制。qPCR數(shù)據(jù)顯示,DSS組小鼠中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a)、趨化因子Cxcl1和Cxcl10的表達顯著增加,而接受HLJD治療的小鼠,這些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顯著降低,尤其是在高劑量組。此外,HLJD顯著降低了結腸中Csf1r基因的表達,這是一種與巨噬細胞分化和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的基因。蛋白質(zhì)水平檢測結果顯示,DSS誘導的小鼠中Csf1r蛋白表達水平上升,而HLJD處理后,特別是在DHH組,Csf1r蛋白表達顯著下降。同時,DSS組小鼠中Src和磷酸化Src(p-Src)表達水平顯著升高,而HLJD治療,尤其是高劑量組,顯著降低了p-Src水平。這些結果表明,HLJD通過抑制Csf1r/Src信號通路發(fā)揮了抑制炎癥的作用。 最后,HLJD還通過調(diào)控腸道菌群進一步減輕了DSS誘導的結腸炎癥。16S rRNA測序分析表明,DSS組小鼠的腸道菌群組成發(fā)生顯著變化,其中一些與結腸炎癥密切相關的菌群如Bacteroides、Odoribacter、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Parasutterella在DSS組顯著增加,而在HLJD治療后,尤其是在高劑量組,這些有害菌群的豐度顯著下降。同時,HLJD還增加了一些有益菌群的豐度,進一步支持其調(diào)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相關性分析表明,結腸長度、脾臟重量百分比、糞便稠度、血便評分及疾病活動指數(shù)(DAI)等臨床癥狀與特定菌群的豐度顯著相關,進一步驗證了腸道菌群在結腸炎癥和HLJD治療效果中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黃連解毒湯在緩解DSS誘導的慢性結腸炎中發(fā)揮了顯著的抗炎和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其作用機制包括抑制巨噬細胞的浸潤、調(diào)節(jié)Csf1r/Src信號通路以及改善腸道菌群失衡。特別是在高劑量下,HLJD的治療效果尤為顯著,為其在炎癥性腸病中的臨床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jù). 參考文獻: Su S, Liu T, Zheng JY, et al. Huang Lian Jie Du decoction attenuated colitis via suppressing the macrophage Csf1r/Src pathway and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Front Immunol. 2024;15:1375781. Published 2024 Sep 26. doi:10.3389/fimmu.2024.1375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