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物世界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 Bali Pulendran 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馮玉鵬博士等在 Cell 子刊 Cell Host & Microbe 上發表了題為:Antibiotic-induced gut microbiome perturbation alters the immune responses to the rabies vaccin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還被選為封面論文。 這是國際上首項通過前瞻性人群干預臨床試驗,系統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通過“代謝-免疫”通路調控初次疫苗抗體應答強度、持久性與多樣性。研究不僅在人群中確立了微生態對疫苗反應的因果調控關系,更推動了微生態領域從基于人類樣本的“相關性描述”邁向“機制驗證”的研究范式轉型。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采用系統生物學方法分析了抗生素使用對人類初次和二次狂犬病疫苗免疫應答的影響。 結果顯示,抗生素使用降低了腸道細菌負荷,并導致共生菌多樣性長期減少。這種改變與狂犬病特異性體液反應減弱相關。多組學分析表明,抗生素使用誘導了以下變化: 1)疫苗接種后早期促炎特征增強; 2)疫苗特異性 Th1 細胞- Tfh 細胞響應的平衡向 Th1 表型偏移; 3)血液中代謝物(尤其是次級膽汁酸)的顯著改變。 通過整合多組學數據集,研究團隊構建了一個多尺度、多響應網絡,揭示了疫苗接種相關的關鍵調控節點,包括微生物群、次級膽汁酸和體液免疫。 該研究的核心發現: 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損害初次接種狂犬病疫苗后的體液免疫反應; 腸道微生物群紊亂使初次接種狂犬病疫苗后的 Th1/Tfh 平衡失調; 多尺度、多響應網絡(MMRN)將微生物組、轉錄組和代謝組與人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聯系起來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首次通過前瞻性人群干預臨床試驗,證明了腸道微生物群通過代謝產物(例如次級膽汁酸)直接調控疫苗誘導的免疫應答(抗體生成強度與持久性),揭示了“菌群-代謝-免疫”軸在疫苗反應中的因果機制,為開發基于微生物群調控的疫苗增強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