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奇點糕 癲癇是全球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約有5000萬人患病,癲癇患者過早死亡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3倍之高,并且近80%的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難以得到及時和積極的治療[1]。目前還沒有能夠預防癲癇的藥物,預防措施通常為間接性的,例如預防頭部受傷、卒中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1]。 2022年時,德國不萊梅港中心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與高血壓患者的癲癇風險降低有關[2]。這一發現為癲癇高危人群的預防打開了新的大門。 在最近的《美國醫學會雜志·神經病學》上,美國羅德島大學、布朗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國家衛生管理數據庫的數據,在超226萬人的隊列中證實了,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β受體阻滯劑和全部其他降血壓藥物類別相比,ARB分別與癲癇風險下降25%、30%和28%有關[3]。 研究納入了數據庫中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間18歲以上被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并接受至少1種降血壓藥物單藥治療的患者,降血壓藥物包含4類:ARB、ACEI、β受體阻滯劑和鈣通道阻滯劑(CCB)。研究排除了有既往癲癇史或癲癇持續狀態的患者、在基線和開具處方后90天內服用過抗癲癇藥物的患者,以及在90天內更換過降血壓藥物的患者。 2010-2017年間,共有2261964例患者開始服藥降血壓藥物,平均年齡為61.7歲,49.5%為女性。有807510例參與者使用ACEI,為最常用藥物,ARB使用最少,有309978例。 在進行傾向性評分匹配前,ARB組與其他三種藥物對照組參與者的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征有明顯差異。與ARB組相比,ACEI組男性和糖尿病患者更多,CCB組普遍年齡更大,β受體阻滯劑除了年齡更大外,還有更高的合并癥(卒中、房顫和心絞痛等)和焦慮發生率,同時服用抗抑郁藥物、抗精神疾病藥物、苯二氮卓類藥物或阿片類藥物更多。 經過傾向性匹配評分后,所有特征在各組間均勻分布。 在進一步排除了患癲癇前有卒中診斷的參與者后,風險分析顯示,與ACEI、β受體阻滯劑和全部其他降血壓藥物類別相比,ARB分別與癲癇風險下降25%、30%和28%有關,與CCB相比,ARB與癲癇風險下降20%有關,但這一結果的統計學相關性不顯著。對具體的ARB藥物進行分析時,氯沙坦是唯一一種與癲癇風險下降有關的。 根據基線時卒中或心血管疾病患病狀態進行分層時,ARB與癲癇風險下降之間的相關性僅存在于未患卒中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 綜上所述,與其他幾種降血壓藥物相比,ARB與癲癇風險顯著下降25-30%有關,并且這可能是由于ARB自身的藥理作用,而非與降低了癲癇的一大風險因素——卒中的風險有關。這一結果鞏固了此前德國研究團隊的發現。 根據動物研究的結果,氯沙坦可以抑制白蛋白誘導的轉化生長因子β信號級聯,從而減少星形膠質細胞的活化,降低血腦屏障通透性,血腦屏障遭到破壞是導致癲癇發作的直接原因。另外,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以及鈉和水的穩態對血壓調節非常重要,在過去20年的研究中,它們也逐漸被認可是癲癇易感性的關鍵調節因素。 研究人員對此感到興奮,他們希望能夠通過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驗證這些發現,如果成功的話,“可能會書寫預防醫學故事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WHO. Epilepsy. Accessed: February 2024.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epilepsy. [2] Doege C, Luedde M, Kostev K. Association between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therapy and incidence of epilepsy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JAMA neurology, 2022, 79(12): 1296-1302. [3] Wen X, Otoo MN, Tang J, et al.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for 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Epilepsy. JAMA Ne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June 17, 2024. doi:10.1001/jamaneurol.2024.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