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奇點糕 近期,美國埃默里大學Michael T.Treadway團隊發表了一篇研究。他們發現,一種抗炎藥,TNF拮抗劑英夫利西單抗或可對抗炎癥帶來的動機缺陷,使抑郁癥患者變得更加積極。 具體來說,研究團隊對42例存在高炎癥且未經藥物治療的重度抑郁癥患者進行了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英夫利西單抗能改善抑郁癥患者的動機缺陷,即接受英夫利西單抗的患者有著更強烈地為獲得獎勵而付出努力的意愿。 此外,研究還發現,這種意愿的增加與炎癥指標——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2(sTNFR2)水平的降低有關。而神經成像數據也表明,sTNFR2的減少與患者大腦中努力決策相關腦區(背側前額葉皮層dmPFC)的活動增強有關。 這也意味著,英夫利西單抗或可通過降低炎癥,來改善抑郁癥患者的動機缺陷和大腦相關的神經活動。 在這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中,研究人員共納入了42例重度抑郁癥患者(他們C反應蛋白均>3mg/L,且4周內未服用任何精神治療藥物或抗炎藥物,無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這些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英夫利西單抗治療(5mg/kg,靜脈注射),另一組則接受安慰劑治療。 所有患者在基線和治療兩周后均接受了血檢,與動機相關的行為任務(EBDM)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檢測,目的是觀察藥物對他們做任務時的動機和大腦活動的影響。 EBDM指基于努力的決策任務,簡單來說就是測試參與者在面對不同難度的任務時,愿意付出多少努力來獲得獎勵(任務通常是這樣的:參與者需要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按按鈕的數量來給予美元,獎勵1-5美元不等。在這個任務中,你可以選擇去做簡單的事情拿小獎勵,或者選擇更困難的任務,獲得更大的獎勵。通過這種測試,研究人員可以看出抑郁癥患者是否愿意在面對困難時選擇努力和努力的程度)。 患者特征 結果顯示,通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樣本,研究人員發現,與治療前相比,接受英夫利西單抗治療的患者血液中炎癥相關的標志物(如CRP和sTNFR2)水平顯著下降,而在安慰劑組中,這些炎癥指標則沒有變化,這說明,英夫利西單抗的確產生了抗炎作用。 隨后,根據EBDM結果,研究人員發現,與安慰劑相比,接受英夫利西單抗治療的患者有著更強烈的為獲得獎勵而付出努力的意愿,尤其是在面對更為困難的任務時,他們更愿意為獲得高獎勵而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英夫利昔單抗對患者的影響 這一結果表明,英夫利西單抗提升了患者對高難度任務的接受度,改善了他們的動機缺陷。 接下來的分析顯示,sTNFR2水平的下降與患者對高難度任務的選擇有直接關聯,表現為炎癥水平低的患者更傾向于選擇高努力、高回報的任務。 此外,MRI數據也表明,與安慰劑組相比,英夫利西單抗組患者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大腦負責努力和獎勵處理的dmPFC區域活動明顯增強。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TNFR2的減少與患者dmPFC的活動增強呈正相關。這意味著,炎癥水平的降低能改善大腦決策回路和相關神經活動。 MRI數據 總之,該研究發現,英夫利西單抗或可通過降低炎癥,來改善抑郁癥患者的動機缺陷和大腦相關的神經活動。這一結果也為使用抗炎藥物作為抑郁癥動機缺陷的治療方法提供了證據支持,當然,本文納入患者數量有限,未來還需要在更大規模的樣本中驗證這些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