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奇點糕 重度抑郁癥(MDD)的治療效果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約三分之一的患者無法從傳統抗抑郁藥物中獲得有效緩解,這促使研究者探索新的治療機制和靶點。 近日在《自然·精神衛生》期刊發表的論文中,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張燕、馬曉偉、王云華、鞠玉朦等人采用[18F]FPEB PET成像技術,探討了代謝型谷氨酸受體5(mGluR5)在抑郁癥中的作用并評估其作為治療反應標志物的潛力。[18F]FPEB PET成像技術通過使用[18F]FPEB示蹤劑,能夠特異性地標記和追蹤大腦中mGluR5的可用性,這反映了其在神經傳遞中的活躍程度。 研究表明,重度抑郁癥患者的mGluR5可用性顯著低于健康對照者,伏硫西汀治療后mGluR5可用性增加。mGluR5可用性還與患者對伏硫西汀治療的反應以及抑郁量表評低相關,表明mGluR5的可用性變化可作為評估抗抑郁治療效果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近年來,人們對谷氨酸受體在重度抑郁癥治療中的意義展開重新評估。已有研究表明,mGluR5可行性的下調會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和突觸傳遞效率,從而導致情緒、認知和應激反應的改變,可能在重度抑郁癥的病理生理中可能發揮關鍵作用。 此次研究共納入25名重度抑郁癥(MDD)患者和21名健康對照者(HC),其中13名MDD患者接受了為期8周、每天10 mg的伏硫西汀治療,并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了[18F]FPEB PET掃描以測量mGluR5的可用性。 研究者們使用[18F]FPEB PET技術,比較了MDD患者和健康對照組在基線時的mGluR5可用性差異,并縱向評估了MDD患者治療前后的變化。 結果顯示,重度抑郁癥患者在基線時mGluR5可用性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主要體現在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lPFC)、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和尾狀核腦區。這暗示重度抑郁癥患者的谷氨酸系統存在廣泛的功能障礙,與現有的證據相符。 伏硫西汀治療后,重度抑郁癥患者的mGluR5可用性在dlPFC、vmPFC和尾狀核顯著回升,Cohen's d效應量分別為0.83、1.01和1.69。這些區域與執行功能、情緒調節和獎賞系統密切相關,mGluR5可用性的恢復可能標志著抗抑郁治療的療效,特別是在改善認知障礙和情緒失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這與氯胺酮藥物的治療結果所有不同,氯胺酮通過拮抗NMDA受體,迅速調節谷氨酸的活性,會表現為暫時降低mGluR5可用性。 關于伏硫西汀的作用機制,有研究表明其可能通過抑制血清素轉運體(SERT)并上調p11蛋白表達,增加mGluR5的可用性。盡管作用模式不同,氯胺酮和伏硫西汀這兩種藥物均通過調節mGluR5相關信號通路緩解抑郁癥狀,凸顯了mGluR5作為抗抑郁治療靶點的重要性。 對伏硫西汀治療有反應的患者,治療后mGluR5可用性的增加幅度顯著高于對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尤其是在dlPFC、vmPFC和海馬體區域。 研究者們還發現,dlPFC、vmPFC和海馬體區域的mGluR5可用性增加,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降低顯著相關。 總之,研究通過[18F]FPEB PET成像技術,揭示了mGluR5在MDD病理生理學和治療反應中的關鍵作用,這一發現為開發新型抗抑郁藥物和優化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