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奇點糕 生物標志物在疾病診斷、治療效果的評估和預后預測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能夠促進治療效果、提高治療效率,重度抑郁癥(MDD)等精神疾病還需要更可靠的生物標志物。 血小板中的異源三聚體G蛋白Gsalpha(Gsα)通常分布在細胞膜的非脂筏區域和富含膽固醇的脂筏區域。在急性抑郁發作時,Gsα更傾向于集中在脂筏區域,與腺苷酸環化酶(AC)結合減少,從而削弱神經遞質信號傳導,減少cAMP生成。 MDD患者脂筏中Gsα含量較高,可以通過減少Gsα與脂筏結合,進行慢性抗抑郁治療。這些結果提示,Gsα或許是評估MDD臨床狀況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評估了Gsα作為生物標志物判斷MDD嚴重程度的可靠性。研究顯示,MDD患者血小板中Gsα激活AC的能力減弱,導致cAMP水平降低,成功的抗抑郁治療可以恢復cAMP生成。簡單、高通量的血小板檢測即可評估MDD患者的臨床狀況。 研究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雜志上。 研究對象來自UnMASCK研究,年齡在25至50歲之間,診斷為MDD或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作。在基線篩查和隨訪(隨訪1和隨訪2)中通過量表(HamD17和QIDS-C16)評估抑郁癥狀嚴重程度,QIDS-C16評分6-10為輕度抑郁,>10分為中度抑郁,<6分為無癥狀。兩次隨訪間隔2周,在隨訪1和隨訪2時采集血液樣本,通過檢測前列腺素E1(PGE1)刺激后AC產生的cAMP水平來評估Gsα的功能狀態。 共有28名MDD患者、4名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作患者和9名健康對照提供了血液樣本和臨床數據。MMD患者包括14名男性和14名女性,平均年齡31歲,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作患者包括4名男性,平均年齡31.1歲,健康對照組包括2名男性和7名女性,平均年齡31.2歲。 在3次抑郁評分記錄中,參與者QIDS-C16評分變化很小。對于20名有3次記錄的MDD患者來說,基線平均QIDS-C16評分為6.25±4.1分,隨訪1為6.50±5.0分,隨訪2為6.65±4.9分;對應的PGE1刺激后cAMP平均值分別為隨訪1時的1.62±0.75和隨訪2時的1.67±0.83,有16人的PGE1刺激后cAMP水平變化<0.4 nM cAMP/well(每個檢測孔中cAMP濃度變化);說明隨訪期間患者抑郁癥狀和PGE1刺激后cAMP水平都相對穩定。 QIDS-C16評分變化較大的患者,其PGE1刺激后cAMP水平變化也相應較大。QIDS-C16評分與PGE1刺激后cAMP水平呈負相關,即患者抑郁癥狀加重時,PGE1刺激后cAMP水平降低。 在不同抑郁癥狀嚴重程度下,PGE1刺激后cAMP水平不同。分析表明,輕度至中度抑郁的MDD患者的PGE1刺激后cAMP水平顯著低于無癥狀的MDD患者和健康對照者。QIDS-C16評分<6的患者組的cAMP平均值為1.826(隨訪1),在QIDS-C16評分>6的患者,PGE1刺激后cAMP平均值為1.253。這表明,PGE1刺激后cAMP水平可以有效區分不同癥狀嚴重程度的MDD患者。 有13名MDD患者隨訪期間使用了抗抑郁藥物。抗抑郁治療對PGE1刺激后cAMP水平產生了顯著影響,未接受抗抑郁治療的患者cAMP顯著低于接受治療的患者,但是癥狀的嚴重程度仍然是PGE1刺激后cAMP水平變化的主要原因。 對于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作的患者,輕度至中度抑郁患者的PGE1刺激后cAMP平均值為1.2±0.3,無癥狀對照的平均值為2.8±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總的來說,研究支持Gsα可能是抑郁癥狀嚴重程度的生物標志物,有跟蹤或預測治療反應的潛力。未來可以通過更大樣本量和更長治療周期的試驗來驗證Gsα作為生物標志物的效用。